登入 | 找作品

細說民國大文人(出書版)更新141章全文閱讀_第一時間更新_民國文林

時間:2017-03-31 21:42 /校園小說 / 編輯:葉俊
小說主人公叫黃侃,吳宓,郁達夫的小說叫《細說民國大文人(出書版)》,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民國文林傾心創作的一本歷史、軍事、戰爭類小說,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說精彩段落試讀:有人問弘一法師的學生曹聚仁:“像你們弘一法師這樣的老師,足以為訓呢?還是不足以為訓呢?”曹答导:“像他...

細說民國大文人(出書版)

主角名稱:吳宓,沈從文,周作人,郁達夫,黃侃

作品篇幅:長篇

作品狀態: 已全本

《細說民國大文人(出書版)》線上閱讀

《細說民國大文人(出書版)》章節

有人問弘一法師的學生曹聚仁:“像你們弘一法師這樣的老師,足以為訓呢?還是不足以為訓呢?”曹答:“像他這樣忠於自己的信仰,實踐躬行,他是‘人師’,足以為訓的。他的師友以及門子,不一定要棄俗出家,但一念發願,有悲天憫人之意,這是‘成佛’的路子。李師兼伯夷之情與柳下惠之和,他是我一生所見的最完整人格的人。我們每天聽一些政治人物,如威爾遜,如約翰遜之流,說的都是假話,要想如弘一法師這樣句句踏實的人,實在太少了……”

夏丏尊評價弘一法師:“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卒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林語堂評價李叔同:“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塵之外去了。他的漫才情使他即出世,也選擇在了杭州這個風花雪月、俠骨情的地方,使那些看慣‘湖山此地,風月斯人’的杭州人生平添了一分新的驕傲。”

魯迅評價弘一大師的書法:“樸拙圓,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1942年,郭沫若向弘一法師請書法,得弘一書幅:“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潔。無物堪比我如何說。”書幅末署款:“沫若居士澄覽”,郭沫若寫信向弘一法師表達敬意:“手書奉悉……澄覽大師言甚是。文事要在乎人,有舊學柢固佳,然僅有學問而無人的修養,終不得事也。古文雲:士先器而文藝,殆見到之言耳。”

周總理曾囑咐曹禺說:“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八十年代初,劉海粟在《大師》一文中說:“近代人中,我只佩李叔同一人……李叔同畫畫、書法、音樂、詩詞樣樣都高明……我卻比他少了一樣——演戲!”

主席江澤民訪問本時,本天皇還向江澤民主席提起弘一法師的事蹟。

玲曾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六、馬一浮

〔馬一浮(1883~1967年),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號湛翁、被褐,晚號蠲叟、蠲戲老人。紹興塘(今屬上虞)人。現代著名國學大師、理學大師。〕

【熱血】

1903年,清政府任命溥云震王為團,正式率團參加1904年的第十二屆世博會,並花巨資修建了有濃郁民族風格的中國村和中國展館。馬一浮兼任萬國博覽會中國館秘書,曾赴英三島及德意志國遊歷。他在1903年7月8記中寫:“美人定華商赴會例,既到會所,則不得出會場一步,且西人之上等俱樂部概不許入。出會場者,即按例收捕,返中國,當處以流罪,其它尚來知如何。蓋彼固以絕對之蠻國待我,皆我之敗種,我之腐臭政府自取之。以失國際上之位置,比於亡國。彼曹猶昧昧不覺,得西人之一顧一笑,且以為莫大之榮幸也,豈不哀哉!”

馬一浮在留美時就反對過清王朝的“主政”,雖在組織上未參加革命,但思想上十分贊成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他留期間,與好友馬君武、謝無量一起翻譯作品,並向革命派機關報《民報》投稿。1907年,秋瑾、徐錫麟等烈士遇害,馬一浮表示極大的悲憤,寫了一首題為《悲秋四十韻》的篇史詩,述秋瑾參加辛亥革命的過程。馬一浮在辛亥革命夕,寫下了不少反清鬥爭的詩文。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但不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袁世凱所篡奪,繼而軍閥混戰,民生遭殃,整個中國處在四分五裂之中。馬一浮雖有救國的負,但又到“救國有志,迴天無”,於是發憤杜門,精研國學,以期從學術上找到一條救國救民的路。

1912年,民國成立,浙江人民追慕徐錫麟壯烈,將他遺骸從安徽歸葬杭州孤山時,馬一浮撰寫《烈士徐君墓表》讚揚徐錫麟“布窮巷之士,哀憤鬱積,咫尺之義,犯險難蹈刃不顧,必自達,而非有利天下之心,志苦而計成,跡詭而意純,雖匹夫之節,君子有取焉”的犧牲精神。

戰爭爆發發起了馬一浮的一片國熱情。他打破“平生杜門”,“未嘗聚講”的守則,在南下避難的旅途中,應當時浙江大學校竺可楨之邀,出山講學,先於江西的泰和與廣西的宜山為浙江大學的學生開設“國學講座”。

關於開設這個講座的意義,馬一浮這樣說:“其意義在使諸生於吾國固有之學術得一明瞭認識,然可以發揚天賦之知能,不受環境之陷溺,對自己完成人格,對國家社會乃可以擔當大事。”

1938年4月,馬一浮一行輾轉來到浙大臨時校址所在的江西泰和。隨即,馬一浮開始了兩個學期的“國學講座”。浙大方面對馬一浮的講座十分重視,竺可楨、梅光迪、蘇步青等名授都來聽講。頗出人意料的是,馬一浮並沒有一開始就一連串“子曰詩云”,他是以這一番話開場的:

“昔張橫渠先生有四句話,今諸生立志,特為拈出,希望豎起脊梁,著精彩,依此立志,方能堂堂正正做一個人。須知人人有此責任,人人量,且莫自己諉卸,自己菲薄。此是‘仁以為己任’的榜樣,亦即是今講學的宗旨,慎勿以為空言而忽視之!”

這一番擲地有聲的話震了在場所有的人。馬一浮接著逐一解說張載的“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馬一浮推陳出新,層層入,又返本歸源,時而雷霆萬鈞,當頭喝,時而風化雨,循循善,在座者無不嘆。馬一浮以他的德和學養徵了浙大的師生們。

1938年,在浙江大學任期間,校竺可楨以“是”為校訓,特請馬一浮作校歌。他據大學的使命特點和校訓,創作了“大不自多”校歌。

1939年夏,馬一浮在四川嘉定烏寺建立了“復書院”,擔任主講,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了一批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人才。可以說,整個抗戰時期,也是馬一浮學術活最活躍的時期,他的主要學術思想著作都是這一時期發表的。

1964年10月16,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全國人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而飽經時代風雨的81歲的馬一浮,聽到廣播,興奮得徹夜不寐,一氣寫下了三首總題為《喜聞核試驗成功》的慶賀詩。詩云:

〖立見虛空,能消倏忽謀。

神工同鑄鼎,小智失藏舟。

一勺滄溟竭,須彌芥子收。

隨處轉,早晚滅蚩

弧矢威天下,風雷百蠻。

令如流速,國似泰山安。

擲杖為龍去,乘槎貫月還。

兩階羽在,萬眾正臚歡。

銷兵群雄,奇器已窮。

從此波旬齊俯首,象王行處絕狐蹤。〗

【沉潛】

1903年,馬一浮20歲,清政府駐美國使館留學生監督公署需要一位中英文基礎俱佳的人擔任秘書。經過嚴格選之,最硕费中了馬一浮。六月,馬一浮來到了美國北部的聖路易斯,任駐美使館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在美國整整一年間,馬一浮沒有入學校接受那種制下的既定育,而是在文牘工作之餘買書、譯書、讀書,按照自己的習慣喜好,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要讀的著作。

從西方國度歸來,馬一浮開始認真總結及消化西學理論和西方文藝,與少年時代的遊學同伴謝無量一同隱居在江蘇鎮江焦山海西庵。他把塞萬提斯的名作《唐·吉訶德》翻譯成中文,題為《稽先生傳》,刊登在《獨立週報》上。

在國外的兩年,讓馬一浮逐漸認識到,西方思想並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希望循著西學之路來解救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重興中國固有的學術傳統,以心之學來轉移社會風氣,矯正人們的思想,才是正途。

1905年底,馬一浮到杭州,寄居在杭州西湖廣化寺。他天天到文瀾閣讀《四庫全書》。此期間,馬一浮3年足不出戶,潛心國學,盡讀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

1911年,馬一浮回國,他贊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傳西方步思想。辛亥革命,潛心研究學術,於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又精於書法,章草、漢隸於一,自成一家。

馬一浮青年時,與同鄉馬君武、馬敘遊,風華正茂,“各自負以天下為任”,然而不久,馬一浮“即自匿陋巷,與古人為伍,不屑於世務。”大約從1912年或1913年起至1937年抗戰爭爆發之,他一直在杭州,孑然一居陋巷,潛心研究儒、釋、等中國傳統文化。

馬一浮曾赴南洋考察,見到當地華僑以儒學為國,不廢經學,兩相對照,慨萬千,作《新加坡南學堂記》。回國,他愈發埋首國學,並開始涉及佛

馬一浮是一位第一流的詩人和書法家。他已出版的詩集有《蠲戲齋詩集》、《避寇集》附《芳杜詞剩》、《蠲戲齋詩編年集》等,總稱之為《蠲戲齋詩集》。

豐子愷在其隨筆《陋巷》一文中,稱馬一浮為“今世的顏子(淵)”,在記述他1933年第三次去馬一浮居處訪問時的受(第一次是在二十年)說:“先生照舊孑然一地隱居在那陋巷的老屋裡,兩眼照舊描著堅緻有的線而炯炯發光,談笑聲照舊愉。”

抗戰勝利,馬一浮回到了杭州的陋巷,重新隱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圖書館,繼續選刻古書。

解放,馬一浮擔任過浙江省文史館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但遵照周總理的指示,不以俗務打攪,讓他在杭州家中(花港蔣莊)安心著書立說,頤養天年。

1957年,周恩來陪同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問杭州,特意將他帶到蔣莊訪問馬一浮,並向他介紹說,“馬一浮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是我國惟一的理學家。”會見中,伏羅希洛夫問馬一浮:“您在研究什麼?”馬一浮說:“讀書。”又問:“現在做什麼?”回答說:“讀書。”伏氏想請他出去走走,他又以“恕不奉陪”婉拒。

【學說】

馬一浮認為:“國學者,六藝之學也。”這裡的“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易、秋,也就是“六經”。但馬一浮更喜歡用“六藝”這一名稱,因為它不僅是呆板地指六部經典,而是廣義地指六類或六個部門的文化學術或化。他認為:“此(六藝)是孔子之,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

馬一浮還認為,“六藝”也可統攝西來的一切學術。簡而言之,“自然科學可統於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於秋”,“文學藝術統於詩樂,政治法律經濟統於書禮”。換一角度說,西方學術文化無非統攝於真、善、美三種價值,這也都包於六藝之中。“詩書是至善,禮樂是至美,易秋是至真。”總而言之,“全部人類之心靈,其所表現者不能離乎六藝也;全部人類之生活,其所演者不能外乎六藝也”。

(79 / 141)
細說民國大文人(出書版)

細說民國大文人(出書版)

作者:民國文林
型別:校園小說
完結:
時間:2017-03-31 21:42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尼普小說吧 | 當前時間: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尼普小說吧(2025) 版權所有
(繁體版)

聯絡地址:mail